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绵阳市也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推动产 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千亿目标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的通知》(国发〔2012〕22 号)以及四川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特制定《绵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年)》。本规划所涉及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CNG、LNG等清洁能源汽车。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技术基础。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研实力雄厚。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 的专家。
(二)产业基础。
1.整车及零部件方面:川汽绵阳新能源汽车公司在整车设计、整车制造、商业运营方面具备一定实力,川汽绵阳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已落成,首款SQJ6460 纯电动乘用车已取得工信部公告并生产;华晨南方基地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已有规划,并进入样车试制阶段;中国重汽绵阳分公司已具备批量生产液化天然气 (LNG)重型卡车的能力并实现销售。长虹集团、安县英志锂电池已规模生产;三力公司、德鑫公司的电动转向器已批量生产。
2.配套设施方面:永贵科技新能源电链接器互联系统、充电枪已产业化;塞恩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即将产业化;豪特集团已投资建设生产充电桩项目。
3.材料和技术方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的磁性材料和理论研究可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中物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虹、东材科技、西南科 技大学在动力电池组件(动力电池正极、隔膜等)、电源管理、电机控制、电动转向、车用电子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中物院基于碳纳米 管的储氢技术研究已拥有较强的储备,有望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绵阳科技城中科创新育成中心已和中科 院相关研究机构达成在绵合作意向,组织推进天津力神拟定近期在绵阳注册生产企业。
4.车用电子技术方面:绵阳是闻名全国的西部电子城,长虹、九洲等企业在传统电子产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长虹在汽车多媒体、导航、互联网连接、移 动通讯、人机界面设计等方面具备雄厚的基础,九洲在北斗导航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这些技术都有助于推动我市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配套设施的智慧 化。
(三)发展机遇。
1.关键技术突破带来的广阔产业化应用前景。由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和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加之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成熟,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未来5-10年,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有望逐项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应用前景看好。
2.关键零部件高技术含量的引领和强大推动作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具有较高的科技性和先进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纯电 动汽车乃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绵阳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产业,打造纯电动汽车产业园,将会在目前众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名符 其实的纯电动汽车产业基地,为科技城建设注入新内涵,不断增强绵阳科技城的建设实力。
3.基础配套系统化能力强大所提供的强力支撑。绵阳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优势单一,缺少底盘平台、变速器及整车设计、研发能力,相比其他城市,发展传统汽车 产业综合优势不突出,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属新技术、新领域,绵阳在新材料、电源、电机及信息技术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 础,一旦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可迅速转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产力,有利于抢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和技术制高点,实现绵阳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 展。
4.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要素保障和市场支撑。绵阳城市规模合理,市场容量较大,开展新能源汽车试点具备较好的经济、市场条件和技术基础,有利于探索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商业模式等问题。
(四)面临的挑战。
1.目前绵阳尚未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由于纯电动汽车仍需要不断技术创新、目前无规模效应、成本较高,如无相关政策、补贴支持,初期难以形成良性市场。
2.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绵阳虽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处于初创阶段,缺少产业协作,尚未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许多技术仍处于在实验或样品阶段,实现产业化还有个过程。
3.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研发的投入较少。
4.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期。传统汽车保有量巨大,新能源汽车开始批量生产后,还面临一系列的系统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其市场销售、赢利能力均需建立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来得以实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纯电动乘用车、城际客车、LNG汽车为龙头,以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以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为支撑, 以充电配套设施为基础,通过引进一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企业,创新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围绕 “一个基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快速建设,“三个领域”(整车、关键零部件、充换电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四大工程”(技术创新、标准化体 系建设、充换电设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的大力实施,实现其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产品本地化、空间集聚化发展,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国家节能环保 型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抢位上进、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及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壮大整车、关键部件等产业环节;在产业链构建、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应用和配套服务等方面抢先布局,率先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差异发展。以主要产品本地化、产业发展规模化、配套服务标准化、运营模式市场化为目标,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和启动方向,以燃料电池汽车 为中长期目标,以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充电系统、新材料、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为突破口形成差异发展。
3.坚持合作创新、开放发展。依托在绵骨干单位,大力支持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引进消化再创新,鼓励创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及产业创新联盟。
4.坚持整车带动、配套发展。加强整车、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营运企业、配套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动相关零部件及基础材料生产向批量化、专业化、标准化、组件化和模块化发展。
5.坚持商业运作、市场拉动。大力推进汽车电子创新应用等的发展和孵化。支持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及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公交、出租、公务及 城际客车营运示范,落实配套政策;科学布局并适度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系统;加强配套服务系统建设,逐步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与维护成本,引导和扩大消 费市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在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制造与体验、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国家级工程技术实验与检测 中心为一体的国家新能源汽车研究与产业发展基地,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总产值1000 亿元的目标。
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从整车、电池、电机、电控、检测到商业运营、智能充换电配套服务,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15年,形成年产1万辆新能源汽 车的产能,产销新能源汽车2500辆,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总产值10亿元;到2017年,形成年产1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产销 新能源汽车5万辆,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200亿元;到2020年,形成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产销新能源汽车10万辆,实 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其中整车15万辆,产值300亿元;关键零部件35万台(套),产值400亿元;其他配套 产业产值300亿元)。 (附表1)
(2)结构优化目标。坚持培育整车龙头企业、扶持关键零部件企业和孵化小微企业相结合,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有较大增长;到2017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在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二分之一以上。其中,纯电 动汽车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40%,LNG汽车产业产值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7.5%;到2020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在全市汽车及零部 件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65%,LNG汽车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10%。(附表2)
(3)技术创新目标。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孵化器,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心1-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建立新能源汽车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力争突破动力电池续航能力偏低及燃料电池成本过高等技术瓶颈。
(4)布局调整目标。一是继续推进以川汽绵阳公司、华瑞汽车为代表的“绵安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带中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二是加快以四川朝阳新能源公司 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三是建设以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车用电子软件配套产业发展区。同时,围绕企业的服 务需求,提高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关联企业集聚发展,配套发展。
(5)市场拓展目标。争取省政府支持,以我市为主导,开展全省新能源公交、出租、公务及城际客车运营服务和新商业模式创新,开展智慧充换电设施网络和智能充电系统建设和服务,到2020年,实现我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全域覆盖。
从2015年起,我市主城区新增出租车、公交车及政府采购的各类特种用车和专用车原则上全部采购新能源汽车。鼓励支持各县(市)采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其 中, 2015年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1000辆,2017年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20000辆,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000辆。(附表3)
三、发展重点
围绕“一个基地”的快速建设,“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四大工程”的大力实施,举全市之力,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5-1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具有中国一流和世界水平的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展示体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 产业基地。
(一)基地建设。
1.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研究基地:联合清华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研发机构,以川汽绵阳公司、华瑞汽车、四川朝阳新能源汽车公司为依托,在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启动区建设一个发展新材料、新动力技术、新工艺、车联网、操作系统、位置服务、信息安全、防撞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基地。包括 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省级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智慧服务中心、新能源汽车电子系统工程中心等项目。
2.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依托川汽绵阳公司、华瑞汽车、四川朝阳新能源汽车公司等整车企业,在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一个年产15万台 电动公交车、城际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包括整车生产、整车检测中心、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
3.国家级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依托长虹集团、天津力神集团、川汽绵阳公司、四川朝阳新能源汽车公司等生产企业,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启动区建设 一个年产10亿安时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包括锂动力电芯、电池组件、电池组智能控制、石墨烯、碳纳米管、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活性电解液、隔膜等项目。
4.国家级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生产基地:依托四川朝阳新能源汽车公司、绵阳赛恩等企业,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启动区建设一个年产35万台套电机生产基地,包括电机、绝缘材料、特种线束、电驱、高性能电磁材料和器件等项目。
5.国家级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控生产基地:依托四川朝阳新能源汽车公司、西科大、长虹、九洲等单位,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启动区建设一个年产35万台(套)电控生产基地,包括电控、各类传感器、智慧服务、车联网、北斗导航应用、防撞系统等项目。
6.国家级新能源电动汽车体验基地: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启动区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体验基地,包括新能源汽车各种路况体验、新能源汽车展示、新能源汽车娱乐等项目。
(二)领域发展。
1.整车产品领域:重点开发、批量生产高性价比、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维护方便的纯电动乘用车(含家用轿车、出租车、公务车)、电动城际客车、公交车、纯 电动市政工程车和专用车(含绿化、环卫、邮政、旅游景区等)及LNG重型卡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着力推动按照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发展整车设计和 优化技术、整车控制技术、整车节能技术(轻量化、动力匹配、能量管理)、整车安全技术、整车智能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整车检测、诊断、试验技术、整车生产 工装工艺技术,实现整车产品高可靠性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2.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电动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电驱动系统、电驱动动力总成等集成化产品,实现驱动 平台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完善宽温区镍氢电池、氢能燃料电池、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钒离子电池等车用动力电池材料设计、制造、测试等工艺流程,开发 出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的不同材料系的车用动力电池组,提高电池组性能,形成标准化、通用化和规模化的供应能力。推动锂离子正、负极材料和锂 离子电池隔膜等基础材料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电池组成本。着力推动纯电动乘用车、城际客车、公交车、市政工程车和专用车电驱动动力总成技术,汽车动力电池 及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高功率密度、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整车控制、动力总成控制器等电控技术,相关软件技术,电动汽车远程监控和 信息终端系统,电动空调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动长虹、九洲等企业的车联网、北斗导航等车用电子配套产品的推广运用。
3.充(换)电设施领域:重点发展充电机(智能充电桩),标准化智能充(换)电站,电池即插即用、快插快换模块,电池更换机械设备,智能充电系统等。着力 推动车载充电机、充电站用充电机与双向充放电机产业化技术;高性能谐波电流抑制与电磁兼容、智能均衡充电等技术;谐振软开关技术、DSP控制技术、远程通 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有源逆变放电技术;电池诊断维护与预警技术;电池组快速更换系统集成技术与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服务系统,形成产业化。
(三)实施工程。
以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为支撑,以大院大所大企业为依托,通过引进一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企业,创新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大力实施 “四大工程”工程,实现其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产品本地化、空间集聚化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力的战略支撑,并探索出适合我省乃至全 国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商业模式。
1.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现有省级技术中心完善和提升实验设施及条件,以企业为主体 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及国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鼓励新 能源汽车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建国内一流的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实验室、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争 取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整合国内外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资源,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成员间在技术攻关、信息共享、标准制 定等多个方面之间建立和加强合作,形成技术创新发展平台。
2.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根据绵阳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在智能充换电系统、车联网应用领域,建立新能源汽车试点应用标准。支持重点企业牵头会同相关企业 完善相关产品标准体系,组织研究和制订我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应用标准,积极、及时贯彻国家相关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规模化生产与 应用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支持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检测等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质量检测支撑。以园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技术研 发、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整车检测中心、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整合国内外相关企业资 源,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促进成员间在协作配套、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建立和加强合作,形成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3.充(换)电设施建设工程。制订出台绵阳市全域充(换)电设施建设规划。从2015年起,市政规划和小区建设必须把充电系统纳入城市市政规划、建设和验 收;加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沿公交站(点)、城际高速、国省交通干线、重要交通节点、大型停车场和居民小区等区域试点建设一批电动汽车标准化智 能充(换)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动有线、无线充电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参与充电站、充电桩的示范建设。完善电池更换与租赁、银 行支付等配套服务体系。制订和公开充电站、充电桩建设所需设备的标准,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协作和配套发展。
4.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以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为重点,分地域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在城区范围内,开展“城市公交、出租车及电动车租赁示 范工程 ”;以城市公交线路、出租车、景区观光车和城市代步租赁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拓展营运范围。在城际及县际区间,开展“城、县际交通示范工程 ”;在镇(乡)、村际之间,探索开展“镇(乡)、村际电动车示范运用工程”,培育发展农村电动车市场。此外,建立示范工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共享机制,为 后续的技术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国资委、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财政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机关事务管理 局、汽推办、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等部门为组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协调集成各方面资 源,合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应用单位、金融机构等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新能源汽车专家为发展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献计献策。
(二)完善政策体系。
开展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争取国家各部委、省政府的支持。强化规划引领意识,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中、集聚、 集群发展的局面。加快研究制订涉及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府采购、充(换)电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加大龙头企业扶持 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审批、科技创新、要素保障、产业链打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用足用好国家、省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绵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大项目、研发创新成果给予重点扶持。切 实把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公共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示范应用等的投入力度。构建金融平 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主动与国家、省产业规划对接,在绵建设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建设进度,使其早日形成强大的产业吸纳和集聚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LNG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的需要。 (五)强化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及规模,规划并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供电、供气、供水等要素网络,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教育资源,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 专业人员。到2020年,需新增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需供电7300KW,需供气800万立方米,需用水210万立方米,需用工20000人。(附表 4)
(六)积极推进产业招商。
借助我国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优势、四川汽车产业的集聚优势、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以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 商、汽车设计研发技术公司投资建厂、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投资建厂。鼓励以商招商,发挥现有整车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入与之相关的关 键零部件企业配套建厂,实现就地生产配套。
(七)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战略,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深化企业质量管理,增强市场开拓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八)注重市场培育。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加大对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果及其优点,广泛宣传力促新能源汽车发展 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社会各界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把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重点支持和鼓励消费新能源汽车产品。鼓励旅游景区、客 运、出租、环卫、绿化、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市内新能源汽车产品。鼓励支持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充电设施建设、电池租 赁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